德阳酱油_四川特产德阳酱油 - 香哈网
保存到手机
看更多做法

德阳酱油

健康养生2014-02-20发布556浏览

简介

德阳酱油,产于四川省德阳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德阳酱油为黄豆晒制,味道极为鲜美,只需几滴即能令菜肴美味无比,色泽鲜艳,体态浓厚,茹香扑鼻,回味无穷,菇香诱人,咸淡适口 。

德阳酱油始于清朝同治年间,有百年生产历史,先后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两项殊荣。其配料考究,工艺独特,产品素以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久存不腐,色香味俱佳着称,对烧、卤、炒、凉菜无不适宜,长期受到海内外众多食客青睐。

品质特点:德阳酱油既有生抽鲜甜美味的口感,又有老抽色泽浓厚的体态,实为一款优质的大众调味品 鱼蒸熟后,倒去汁液,洒上姜丝、葱丝淋上沸油后,再淋上适量蒸鱼酱油,色香味俱全,鲜嫩无比 。突破传统概念,鲜和辣合二为一,尤其适合烹制川菜等辣味菜肴以及点蘸菜肴 ,色泽红润,鲜甜适口,为红烧鱼、红烧肉等红烧菜肴增色添香 。

产地环境:德阳是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之一,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天府粮仓”之称,是典型的“天府之国”的缩影。旌阳区地处都江堰灌溉区,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是四川省粮油生产基地。丰富优质的粮食原料保证了德阳酱油的产品质量。

历史文化

清朝时期,德阳城内就有几家酱油铺,其中以江兆于光绪年间开办的“同庆丰”号酱园由为有名,其制作过程具有传统生产工艺特色。
“同庆丰”号酱园在民国时期曾三次改革创新酿造工艺,配料精选考究,酿造技艺精湛。酱油色泽晶亮、味型香醇、口感美味、营养丰富、是独创一格的调味佳品。其中白窝油、红酱油、特油、甲油畅销省内外,素享社会各界盛誉。
清朝时期,德阳县城内仅有五家小型酱油铺,他们相继在清朝同治或光绪年间开业,分别有:德阳县内北街开办的“丰盛荣”号酱园、“长发祥”号酱园和李兴一开办的“xx”号酱园(因李兴一开办商号相关人员已无法联系,暂时无过多考证)、德阳县内南街开办的“民兴和”号酱园、德阳县内西外街开办的“智远”号酱园。这些商号的酱油都是以豌豆作原料,生产工艺设备简陋,产品质量低劣,销售呈显疲滞。
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德阳县人江兆松远从成都酱园“京果铺”学艺归来,先受雇于“智远”号酱油铺,不久因发展空间有限而退出。退出后,江兆松与其胞弟合伙开办“同庆丰”号酱园。采用成都传统酱油酿造法。精选黄豆作原材料,将黄豆焙炒蒸熟,凉冷后,掺入麦麸制曲,再晒干,倾倒入盐水缸中,每日搅拌一次。晴敞雨盖,经日晒夜露,再自然发酵达半年之久。酱醅成熟时,缸内浓汁溢出,插笼取出的酱油色泽光亮,油光闪闪,酱香味浓。
为了打开销路,“同庆丰”号用容量半斤的小瓦罐盛装,赠送社会名流、士绅及饭馆、面店,在此基础上更是在老百姓间积极宣传、销售。因而,“同庆丰”号酱园酿制的酱油,以其汁浓、色亮、味香,又以传统的酿造手工艺独树一帜,成为当代突起的一枝奇葩,畅销于县内外。
民国初年,江兆松与其弟分家,并各自经营,江兆松改商号为“合庆丰”号。民国五年,“合庆丰” 号酱园获利较丰,随即购买了德阳县内西门城边街房一院十八间房屋作生产厂房,雇请工人数人进行生产、经营。在此同时,几家老酱园,“智远”号酱园、“长发祥”号酱园,因竞争乏力,先后倒闭。至此,老酱园所剩无几,另外又有几家新开张的酱园,德阳县内如东街开办的“洪顺源”号酱园,德阳县内北街开办的“鼎丰和”号酱园等。
为了提高多家商号带来的竞争力,扩大生产经营,江兆松派其长子江文林到外地大酱园参观学习先进生产工艺和营销产品思路。
1927年(民国十六年)“合庆丰”号酱园第一次改革创新原有产品。引进了温江郫县等地的酿造工艺、对黄豆焙炒,改为泡涨蒸熟、掺合料不用麦麸,改用小麦辫子、改单一稀母子为乾稀母子、入缸后层翻层晒、抠窝窝滤油、用四至五口缸依次翻缸浸泡、最后由尾缸出油。将色艳、味香、浓度大的头道油,取名为白窝油;将二、三、四道油,分别定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各个等级的酱油依据成品质量而定价,从而适应了市场各方面的需要,销量因此而大增,获利相应就更多了。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六年,“合庆丰”号酱园又先后购买德阳县内署前街南街、德阳县内署前街北街八家人的街房共八十余间,将署前街南、北两边贯通作为主厂房,西街作为分厂房,雇请技工四人、杂工二十余人,分别改为前店、后厂的形式,便于生产、经营,届时,主厂与分厂两边同时生产酱油。
民国二十年前后,德阳县人江甫全在德阳县内署前街北街开设了“庆丰园”号酱园,生产场地在德阳县内署前街桐花巷。林寿山在德阳县内署前街西门城边开设了“如意”号酱园,效仿“合庆丰”号酱园改为前店、后厂的形式生产经营。三家生产工艺大致相同,但又各具特色。
在销售上“庆丰园”号酱园和“如意”号酱园采用买十送一、实行批发价、九五折回收货款、免费送购货员及运输人员产品等方法,这两家商号也因此生意兴隆,营业额也随之逐渐提高。
于此同时,“合庆丰”号酱园也采取行批发价、九五折优惠、回收货款等销售方式经营。
民国二十四年“合庆丰”号酱园进行第二次产品改革创新:用豆豉作豆母,研发成功后,而生产新产品红窝油。又自甘肃购进上等口磨菌,将菌子放入酱油锅中熬煮,后放入豆母缸内浸泡,翻缸生产出新产品口磨酱油。
民国二十九年,“合庆丰”号酱园又进行第三次产品改革创新:派工人到乐山黄海化学工业社学习酵曲菌种培育法,高薪聘请了该社制种技师梁作栋来主管研制菌种;改豆母自然发酵为菌种发酵,使酱油色泽更好、味型鲜美、蛋白质分解率也更高。
由于“合庆丰”号酱园的酱油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创新,以创造优质产品为经营理念,生意越来越兴隆,产销剩余价值也越来越大。
民国三十年前后,“合庆丰”号酱园拥有街房一百三十间,厂房二处,占地五千平方米,铺面三处,瓦缸近一千口,又雇技工四人,杂工近三十人,成为德阳县的酱园之首。
民国三十二年,“合庆丰”号酱园新商铺开张,德阳县袍哥总社“万全公”给该商号赠送一道“荆花复荣”的漆金匾额,以此章显“合庆丰”号酱园的盛名。在此期间,“庆丰园”号酱园和“如意”号酱园也由于经营得当,加大管理力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此后,“合庆丰”号酱园的老东家去世,诸子闹分家,分为“合庆丰”号酱园和 “合庆东”号酱园两家。分家前,诸子中有的挥霍无度,加之民国国民政府的横征暴敛,经营受到重创,发展举步维艰。
这时德阳县仅存的四家老号酱园竞争越发激烈,导致几家老号酱园竞相削价,经营更显艰难。
1949年底德阳县解放,四家老号酱园奇迹般地同时幸存下来。因此各个口味的德阳酱油,才得以继续维持到建国后。
建国后,几家老号酱园的产销量激增。
1950年,年产三百零九吨,1953年,年产五百六十八吨,1955年,年产六百八十七吨。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了扶持与改造。
1956年在倡导公私合营制度下,由“合庆东”号酱园、“庆丰园” 号酱园、“如意” 号酱园,三家老号酱园组织起来,成立最早的德阳县酱油厂。当时生产用房一千五百平方米,共有资金七万余元,工人六十多人。主要生产工具有瓦缸三千二百口,坛子一千五百多口。采用纯粹的传统酿造手工艺操作,生产品种有白窝油、红酱油、特油、甲油、醋和豆瓣酱。年产值三十余万元,产酱油一千零一十八余吨,红酱八吨,醋九十六吨。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均是逐年上升,声誉历久不衰。因国家市场经济的需要,“德阳县酱油厂”更名为“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产品不仅销往成都、绵阳、广汉、中江、安县等市、地、县,甚至远销陕西、甘肃、贵州等省。逢年过节,厂内购买酱油的人群更是络绎不绝,尤显供不应求。
1961年,经长期钻研、反复试验,综合红酱油、白窝油精湛的传统酿造工艺,将发酵八个多月的晒缸母子、稀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压榨,所得原油注入酵存达半年以上,经晒干的豆豉中,依次翻缸,又研发生产出更高品质的酱油——“精酿酱油”。 精酿酱油酱油产品特点是:色泽红褐发亮、汁液浓稠、脂香浓郁、醇厚柔和、余味绵长、久存不腐、氨基酸含量极高,是色、香、味、形俱佳的酱油类调味品,旗下所生产的“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对川菜的烹饪和罐头加工更能提味增色。
1975年全国酱油评比鉴定,“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精酿酱油名列第二。
1978年后,生产、销售上升幅度更大。
1979年至1984年,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酿造的“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销售量达一万一千八十吨,年平均销售一千九百六十八吨。其中“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精酿酱油年平均销售五百六十五吨。数据显示,其中“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白窝油、红酱油、特油和甲油,建国前就畅销于省内外,素享盛誉。建国后,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继承古老的传统酿造工艺,敢于改革创新,研发生产的精酿酱油,尤其出色。
经过不断努力和改革创新,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步走上蒸汽化与半自动半机械化,同时更结合传统酿造手工艺技术,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成为当时相对各方面比较完善的食品工业生产企业。
1980年以后,德阳精酿酱油以峨嵋牌老抽油的标牌,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出口。在国外凡我国和与外国合营的川菜馆,都要以德阳精酿酱油做配套调料。已飘香于日、美、法、加拿大、南斯拉夫、瑞士、泰国的市场。
1980年,“德阳牌”酱油系列精酿酱油经省商业厅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
1980年以来“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精酿酱油,以“峨眉牌天府酱油”的商标标牌,向世界许多国家出口,在国外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合营的川菜馆,都要以“德阳牌”精酿酱油配套用于菜肴佐料,成为千里载誉,万里飘香的名优特产品。并载入四川省计经委编纂《四川省优质产品汇编1979—1983》中。1984年四川省计经委评比鉴定,精酿酱油荣获“优质产品称号”。
1984年“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精酿酱油被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授予优质产品称号,并载入《今日四川》优质名特产品录。
据《四川烹饪》1984年第一期介绍,凡我国和外国合营的川菜馆都要以“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精酿酱油为佐料,已进入日、美、法、加拿大、南斯拉夫、瑞士、泰国、匈牙利等国的市场,成为潜力于万里飘香的名特产。
1984年,厂房扩建后占地一万三千五百七十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八千二百二十四平方米,车间五个,职工一百四十六人,产值八十七万三千八百余元(当时市场价值),产酱油二千二百余吨,同比1950年直线增长十倍有余,红酱一百二十四吨,醋二百四十三吨。
一直到2008年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致使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的办公区、生产厂房及设施设备大面积受损,进而导致产品生产迟缓,厂内职工生活艰难,“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消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引起许多老百姓心中的疑惑。
2008年11月5日,德阳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议定《关于落实市政府六届三十次常务会议对支持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重组有关问题》,并对多家有意重组企业进行长远而慎重的挑选。
2009年1月1日,由四川省德阳富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进行对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开展收购重组。重组工作方案中,该企业提请原技术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继续留任重组后的新公司。除退休职工,和小部分自愿离职做其他工作的职工,计92%的酱油厂在职职工都愿意继续在重组后的新企业工作,更愿意为新企业的重组、恢复生产、改革创新、长远发展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2009年3月8日,在重组企业的提议、原酱油厂的附议下,重组企业组织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所有在职职工到企业集团所属的几家兄弟企业参观、指导。
2009年3月9日,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在经历5.12大地震近10个月的厂房加固维修、设施设备检修维护后,正式逐步恢复生产、经营。
重组企业秉承“质量第一,纯粮酿造”的理念,坚持继续沿用传统手工艺酿造法,致力于百年品牌的塑造,迅速的进行市场调查、积极的开拓市场销路,以此达到与延续 “百年老号,德阳酱油”的盛名。 公司又以“德阳牌”酱油的品牌,先后在省、市电视媒体、报章杂志做大量的阶段性宣传。
渐渐的“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又出现在诸多老百姓日常的生活中,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销路与市场。在此条件下,2009年下半年,“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先后在德阳市第三届农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消费者喜爱产品”; 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消费质量报社“地方特色产品质量·信誉双优品牌示范单位”。
2009年12月21日,在德阳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德阳市酱油酿造厂”正式变更为“德阳市德阳牌酱油酿造有限公司”。
在此之后,德阳市德阳牌酱油酿造有限公司计划在德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征用土地五十至一百亩,用于建设生产新的办公楼、厂房、库房等厂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发扬传统手工艺酿造技术;以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强化管理制度,打造高质量、高信誉的一流品牌产品。
发展现况:2010年3月19日至22日,德阳市德阳牌酱油酿造有限公司携“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第一次来到位于成都市三环路的新世纪会展中心,参加“第82届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食品和副食品行业的改革开放步伐、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创立名牌产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次全国糖酒会上,公司备有200ml的“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免费赠品、公司宣传册用与派发,目的是使更多的老百姓亲身体会、品尝、知道、了解“德阳牌”酱油的历史与系列产品。派发过程中,众多川内、其他省份及业内人士在品尝了“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的味道、香型、色泽后,对“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作了极高的评价。
2010年,“德阳牌酱”油系列产品先后获“德阳市知名商标”;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德阳市农业博览会组委会“消费者喜爱产品”、“名优农产品”。

相关菜谱

热门菜谱

今日推荐

晚餐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