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米_天津特产小站稻米 - 香哈网

小站稻米

健康养生2014-02-21发布1077浏览

简介

天津特产小站稻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原产于天津津南区小站镇,始于宋辽时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为宫庭御膳米。当年军事重镇“小站”位于此地,故名为小站稻。“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是小站稻的特有风味。
小站稻作为一种杂交稻,优质基因来源广泛。北宋时曾以江淮粳稻为母本,津南地区种植较多的属红莲稻。曾以朝鲜、日本的稻种为籽种,引入中生银坊主(简称银坊)、爱国(又名金钢稻)等品种。当地农民用“一穗传”法从水源系统中选育出水源300粒品种。小站稻被人赞誉“银坊香稻传千里,水源三百是珠玑”。小站地区水稻种植形式多样,有春稻(禾直秧)和晚稻(麦茬秧)之分,春稻品质较优,晚稻前茬种麦子一年两熟产量高。
小站稻品质优良,产量也高。米粒椭圆微长淡绿、颗粒均匀、如冰似玉、晶莹甜糯、清香爽口、软而不糊、冷后不硬、营养丰富。“小站稻”曾是我国当时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又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

历史文化

辽代碑载“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香耕,实鱼盐之沃壤”是天津较早的种稻文献记载。宋辽对峙时,北宋淳化四年(993)“发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大作稻田以足食”。明末汪应蛟受命任天津海防巡抚,屯田种稻,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编次其围田,人称“十字围”。围田种稻之法对天津其后种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小站位于天津南郊,距市中心大约30公里。据记载,为了让南方的水稻也能在北方安家,以减少“南粮北运”对各方面所造成的负担,1600年,明朝保定巡抚汪应蛟在小站一带垦种水稻5000亩,这是最早的小站稻。清朝,天津防军提督周盛传引南运河水种植水稻,因灌溉用水中含有较多的淤泥和腐植质,所以小站稻米品质优良。
天津东南的小站东临渤海,位于大沽海防与天津城厢中间,原为退海之地,是明代盐场辖的草荡。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后,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手下周盛传部“盛字军”屯防于直隶青县的马厂练兵,同时负责修建新城炮台。盛字军在马厂至新城(今属塘沽)间修筑一条马新大道,沿途分驿站,每40里设一大站,每10里设一小站,共设大站4所,小站11所。光绪元年(1875),盛字军由马厂移屯涝水套,这里是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军士习惯称“小站”。
日本侵华奉为高级军粮,强禁稻农食用。上世纪50~60年代,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老农频出指导,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振发了山东、宁夏等省区水稻的发展。

相关菜谱

热门菜谱

今日推荐

晚餐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