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陈醋,辽宁省喀左县特产,始创于1669(清康熙八年),经过不断地实践,酿造工艺日臻完善。陈醋的酿造工艺,是将高粱经加曲糊化后,接入醇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并接入醋酸菌氧化酒精为醋酸。陈醋发酵时间长,工序复杂,尤其是其中有些特殊的工艺,才酿成了风味独特的喀左陈醋。
陈醋品味独特,入口绵软,甜酸爽口,回香醇厚,无杂邪味和刺激口感。喀左县所产紫砂是高档陶制品原料,产于二迭系细砾岩之间,为紫色或绛紫粉砂质页岩及其风化物,平均含铁10%左右,可与宜兴紫砂媲美。陈醋便是由喀左紫砂陶器陈酿制成,因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香泉:喀左陈醋所用的水亦别具一格。喀左县大城子镇南有一口琉璃井,是天然矿泉。此井在元朝《大元一统志》和《蒙古游牧记》均有记载:“冬温夏凉,昼夜外涌。清沏见底,虽毫发之微,历历可数……用之酿酒,其味尤佳”。陈醋酸中微甜,清纯爽口,与这口高档矿泉井不无关系。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地处辽宁西部,大凌河上游。因久远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而被誉为“塞外明珠”。陈醋是喀左传统的民族工业之一。它创产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历史悠久。喀左县县政府所在地大城子镇原是蒙古族聚居之地。古称利州城。清康熙、雍正年间,山东、河北、山西等地遭受旱灾,大批汉民移居此地,把酿醋技术传到大城子,山西运家兄弟在大城子开办烧锅、酿酒、酿醋,渍制酱菜作坊,商号“大成裕”。1875-1908年间(清朝光绪年间)喀喇沁王,每年向宫廷进贡时,大城子陈醋被列为贡品之一,供皇宫御膳所用。故又称“贡醋”。从此大城子陈醋驰名关外,畅销临近府城,远销东北及中国各地。据民国初凌源县志记载“渍菜:大城子咸菜,为县内有名之土产物,多以为馈赠品……陈醋:皆能制之,而以大城子制者为佳”。
1925(民国14年),大城子醋酱坊发展到67家,著名的有“广聚成”、“庆福轩”、“福兴隆”、“永庆居”等商号,到东北沦陷时期,粮谷实行“配给”,市场萧条,醋坊多数停业,大城仅剩6家,虽产量不大,但盛名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政府投资,先派干部、招聘酿造传统陈醋的老工人,开办了利民醋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技术,生产陈醋。16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大城子镇内私营“涌增祥”、“同兴号”醋厂与利民醋厂合并,成立食品加工厂,生产陈醋、酱菜和糕点。1957年,食品加工厂迁入新址,新建了厂房,扩大了生产规模。产品主要有:老陈醋、礼品醋、贡醋、香醋、风味醋、姜醋、蒜醋、饺子醋及醋饮料等。品牌有:塔城、满井、辽硕、辽亨、驰星、麦稻香、香街等商标。